爱护家人,从“懂得”开始


第18期《督导期刊》的案例中(可在美利华官网查看),父亲像双相障碍,叔叔像焦虑障碍, 却保持原生态,也就是从来没治疗过,并不知道自己是有病的。
女儿的眼里,父亲有典型的“童年创伤”,爷爷抛弃了他跟奶奶,他从小生活孤单,不幸福,他人格上偏激、偏执,所受教育程度也不高,个性暴躁,且周期性地自我评价低,忧虑。但大多数时候亢奋、暴躁、 易怒,跟母亲也有许多争执,家庭暴力很多,包括冷暴力和肢体上的冲突。
这样的父亲却从不曾就诊用药,也不觉得自己有问题,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中的各种暴力损害着彼此的关系,以至于女儿都切断了与父母的来往。而在一次剧烈的争吵之后,父亲才发现女儿是有精神障碍的,那就是双相障碍。
她的身上体现了轻躁狂和重性抑郁的症状 (详见《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
这样的故事说明,许多家庭、许多人能够理解身体的疾病,却完往往忽略精神方面的问题,要么归诸道德、人品,要么归诸关系、感情,唯独不了解:那就是家人病态的体现,需要及时帮助。
父亲对自己的病态没有重视,当然也不会留心女儿是异样的。学医的女儿最终明白自己和家庭成员的病态,却没意识到父亲的病并非童年创伤所致,没意识到他可能患有遗传性很强的 “双相障碍”,是导致日常争吵、暴躁等表现的重要因 素。正是由于不懂得,因而才放任自己对父母的仇恨泛滥,直至决裂。
“轻躁狂”下的冒险,切勿鼓励
女孩提到即便一路读书工作发展不错,她仍然缺乏自信,所以会选择一些自我挑战的事,包括去战争地带 当“无国界医生”,现在又想换个领域去挑战 MBA,而且申请了国际顶尖大学的自费读书名额。她希望把这个当作一次“赌博”。
当然,由于她知道自己患有双相障碍,所以一方面担心自己会不会有问题,一方面又想去挑战。而张医生却中肯地指出,这不是赌博,因为基本上都是“输”,而不是“有输有赢”。
对于情绪不稳定的人,最好降低外界环境的刺激,避免障碍复发。理性的人讲求的是计算后的风险,而赌博完全是随机风险,可能会对她精神状况打击太大,导致复发,是不值得的。目前,最重要的是在比较好的家庭支持下,保持相对稳定的治疗状态。
也有人对张医生的说法提出质疑:出国留学能增加她的自信,为什么不鼓励?张医生提醒大家注意,这个女孩去战争地带冒险和选择巨大的挑战,与她的“轻躁 狂”状态有一定关系,由于自知力的部分受损,她会不计后果地去冒险。
其实,她现在的好转全是由目前服用的四、五种药物在支撑着,这样的好转并不那么可靠。张医生建议她完全可以选择其他可控的“挑战”, 既增强自信,又避免“崩溃”。
她的丈夫之所以支持她,很可能是不了解“双相障碍”病情的特点,这是很危险的选择。这进一步说明了,如果某人已确诊患有精神障碍,其家人必须尽量多了解与障碍诊断和治疗、支持相关的常识,鼓励其积极行为,劝阻其过激行为。
光靠药物还不够
针对精神障碍,“生物-心理-社会”的整合治疗是 最有效的。比如,如果抑郁障碍只通过药物治疗,三分之二以上都会复发。
因此,既要相信药物的精准治疗, 又要结合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才有可能尽量持久地减轻症状,回复正常人生。
女孩这次主要问张医生关于用药的疑惑,而听了张医生专业的解答,她有了信任,进一步讨论到国外留学的事。
然而,在与父亲的关系上,她暂时还没释怀,还 没意识到需要心理治疗。但是,相信随着成熟度的加深,或是其他情况的改变,女孩迟早会发现,与父母的关系是需要调整的,这能给她带来滋养和支持,认知上的积极调整,能减少仇 恨、埋怨和遗憾。
张医生在此埋下了伏笔,提到,目前她和父母的关系是不健康的,她的原生家庭属于高压力的家庭,三个人不是很正常,但采取回避办法,与他们断绝联系,只是暂时的、不得已的办法。
长期来看,女孩要学会积极的应对机制,不能依赖药物,而要学一些办法来应对生活中压力,处好跟老公、跟同事等的关系。还要学会重新构建与父母的关系——若是有一天有了小孩,难道也 不让孩子跟姥姥爷爷联系吗?对父母的仇恨和隔膜,不如换作感恩和动力。
比如,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一辈子没见过爸爸几次,但他感谢自己“没有爸爸的人生”,也很精彩。而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有五个父亲,其中一个父亲成天拿枪对着妈妈,他过了一种“很多爸爸的人生”,是另一种精彩,他成了最善解人意的孩子,日后也成为了很优秀的总统。
因此,没有一个家庭是完美的。学会宽恕,学会感恩,就是学会“放过自己”。终有一天,女孩会理解这些,走到更好地自我改善的那一步,过上更豁朗的人生。
用张医生的话说,就是 “让子弹飞一会儿”,改变总是发生在咨询室外。
看了这个故事,作为助人者,作为父母,作为拥有 不完美人生的你我,有什么感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