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女逃婚 /(美)程以克

金女逃婚
/(美)程以克
“婚姻如同被围困的城堡,外面的人想冲进去,里面的人却想逃出来。”
当真?如今有好多“外面的女人”,学历高、收入好、模样俏,却主动大声宣布:不想进去!
英国杂志《经济学人》有个封面故事——逃婚(来源见文后说明)。故事是这么开头的:一位台湾靓女,35 岁的心理学家,身着白点红裙,脚踏高跟,摩登而至。当人们对她说:你早已超过结婚的年龄!她耸耸肩,不以未然:“现在是世界村喽!如果我找不到接受我年龄的台湾男,我还可以到别处去找。”而且,她也想,35岁怎么了?假如想要孩子,那还有人工授精这条路呢!弄不好,她们还会搬出实实在在的统计数据来:挪威非婚生子女为58%,冰岛为66%(2008年统计)……。
封面故事的开头是一幅彩图,此倩女戴着墨镜,不信任地观望着跪着求婚的男人,那男人正捧着一枚闪闪发光的戒指。故事的最后,则是另一幅彩图,倩女走近,发现男人拿着的其实是一副张开的金手铐,她身体后倾,嘴巴上翘,急忙伸出手来阻挡——“不!”……
而前不久,台湾也出笼了一篇长篇报道《家庭新方程式》(来源见文后说明),细说了台湾家庭结构的近来变化。
这两个报道里都列出了大量数据:亚洲最富有国家和地区,比如日本、南韩、台湾和香港,目前平均结婚年龄女为29-30岁,男为31岁(而美国平均结婚年龄为女26岁男28岁。如果算上西方青年婚前同居人数大大超过东方的话,那么这个婚龄差别就更大);台湾2000到2010年十年间,家庭结构变化巨大,单亲家庭增长50%;台湾具有亚洲最高的离婚率,虽然最近两年离婚率减缓,但台湾成年人的有偶率仍然下滑。
最惊人的数据是:在台湾适婚女性中,不仅有人迟婚,而且有人不婚。2010年,1/3进入30岁的台湾女性未婚,而其中相当一部分一辈子可能都不结婚。2010年,台湾37%的33-34岁的女性保持单身,21%的35-39岁女性为单身。这个数字远远高于欧洲和美国的13-15%的比例。在台湾,高中毕业的女生,1/8的人到了40还是单身。但是大学毕业生的比例却是1/5。通常,这批女性一旦进入40大关,就基本意味着一辈子既不结婚也不要孩子——她们将名副其实地“将单身进行到底”。
相对30年前亚洲普遍只有2%的妇女单身比例,这个改变简直吓人!
“是老大难、找不到、嫁不掉吧!”也许人们这么评论。
可是,调查数据却不支持这个判断。对许多台湾高龄女性来说,不婚,是理性的自我选择。去年台湾教育部做了一项调查,结果,十八岁以上的人们,只有50%认为结婚比单身好。而女性认定“结婚是人生重要大事”的比例,远远低于受调查的男性。
显然,不婚或迟婚的女性中,有很多事业有成,收入颇丰、学历身高的出色女人。南韩没有给这类女性冠以“剩女”、“北大荒”、“泼不出去的水”、 “老姑婆”等颇有贬义的称号,却给了她们一顶闪亮的桂冠——“金女”。
那么,金女们为什么逃婚?
首先是女性地位的提高。最近50年,女性在这个世界上的扬升趋势,已经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地步。在美国,30年前大学毕业生中女性的比例就超过了半数,而目前博士硕士的女性比例纷纷超过半数。纽约时报去年登载两篇文章,一篇是“男人,谁还需要他们?”另一篇是“当前经济里谁唱主角”(两篇来源见文后说明)。说得都是女性升扬的实例。当经济上女性不再依附男性,并且开始在家庭收入中唱主角的时候,女人的选择就更多了。
另外,社会更加宽容、两性关系出现多种形式、单亲家庭的多元化等等,都成为亚洲金女可以逃婚的因素。传统婚姻是为了养育孩子,浪漫爱情和婚姻的关系联系甚少。有些金女不愿意多要或不想要孩子,——因此有些金女推迟婚姻;女性的教育和收入不断提高,但亚洲社会对女性“当贤妻良母”的要求并没有多少改变,在工作和贤妻良母两个前景下,金女们愿意选择前者,女性进入工作市场,也让她们获得更多的选择,其中一条就是何时选择丈夫,或不选择丈夫。——因此有些金女们想逃婚;上辈人婚姻的不美满,造成现代女性对婚姻不够信任或缺乏向往。有个金女就这么说:“为什么我要像我母亲那样天天为家人煮豆腐汤呢?” 婚姻质量已成为金女们考虑的重点。在西方,离婚相对容易,人们不必被捆绑在没有爱情的婚姻里。但东方的情形就远不那么简单。已婚女性的幸福度远远低于西方。如果女性们对婚姻的负面看法增多,一部分女性自然不愿意“重蹈覆辙”,或把个人事业看得重于选择丈夫。——因此有些金女们要逃婚……
当然,高嫁和低娶的习俗,也是造成亚洲金女成婚的困境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中国大陆。
台湾的社会学家分析,逃婚背后有着更深层的个人主义因素。人们“不再把忍耐当美德。以往丈夫如果发生外遇,妻子往往会试图奋力一搏把丈夫抢回来。但现在这类行为已经被视为保守和愚顽。而同居已不再受父母和社会的谴责……”。
人们开始质疑,现代社会出现的“新家庭方程式”,大家庭的必然解体,单身家庭的生活多元化,会不会制造匮乏和混乱的人生?社会的基石为家庭这个论点,是否也要有所改变或修正?因为,像北欧这类高单亲率、高同居率社会,离婚却是文明了许多,个人生活也相对比较幸福,而且并未造成“社会不稳定”,或由婚姻、男女关系等问题引发的激烈事件。就连离婚律师都比较不赚钱了。这个现象,着实要让社会学们忙一阵子了。
不过,并非所有亚洲金女都要逃婚。两个亚洲巨龙就很传统:中国女性普遍向往结婚,“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口号仍然响彻云霄;印度女性仍然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是,这些能够持续多久呢?巨大的问号在各地浮现……尤其是,一旦女性认识到:自己创造的胜于别人給予的,真正的安全感来自一个人的学识和自信的时候……
资料数据来源:
- “逃离婚姻”,英国《经济学人》杂志2011年8月20日期刊The Flight From Marriage, <Economist> issue 2011, Aug 20th
- “新家庭方程式”–《台湾光华》杂志2012年11月刊
- “男人,谁还需要他们?”– 《纽约时报》2012年8月25日http://www.nytimes.com/2012/08/25/opinion/men-who-needs-them.html?_r=0
- “当前经济里谁是主角?”– 《纽约时报》2012年9月2日http://www.nytimes.com/2012/09/02/magazine/who-wears-the-pants-in-this-economy.html?pagewanted=2&_r=1&hp
(美)程以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