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王亚平领衔中国航天“80后”大军
6月15日电(姚培硕) 北京时间6月11日17时38分,搭载3名中国航天员的神舟十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胜利升空。两天后,神舟十号飞船成功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自动交会对接”,这是天宫自从2011年入轨以后第5次与神舟飞船在太空成功实现交会对接。按照计划,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将在天宫一号和神舟十号组合体工作生活12天,并进行首次太空授课,作为“80后”的王亚平也将会成为中国第一位“太空教师”。
|
王亚平领衔中国航天“80后”大军
作为“神舟十号”唯一参选的女航天员,33岁的王亚平继刘洋之后再访天宫,她也成为中国第一个飞向太空的“80后”航天员。
“我想让大家看到,我们‘80后’是敢于迎接挑战的一代。”王亚平自己这样说。作为中国首次太空授课的主讲人,王亚平充满信心。准备教具,研习实验内容,了解心理知识,她的备课井井有条、细致入微。除太空授课外,在神十飞行任务中,王亚平还将负责飞行器状态监视、空间实验、设备操控和乘组生活照料等任务。
王亚平是中国“80后”航天人的骄傲,然而大多数的“80后”航天人都是在背后默默的贡献自己的青春与力量,也成为引领中国未来航天事业发展的主力军。据统计,在15万中国航天领域研究员中,10万人属于“80后”,这些人的平均年龄为31-33岁。此外,目前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攻读硕士、博士课程的1000名研究员中,900人是“80后”。
31岁的牟宇担任长征2号F火箭电气总体设计师,33岁的柳宁则是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的总体设计师。一直以来,中国政府鼓励各大学推荐优秀毕业生加入航天研究员的行列。中科院院士、航天飞行力学与火箭弹道设计专家余梦伦称:“中国成为航天强国的秘诀是新鲜血液的不断输入和国家的关心与扶持。”
目前,中国航天系统已经形成60后唱主角、70后挑大梁、80后当中坚的模式。相比较而言,中国航天人比世界主要航天大国同行平均年轻15岁左右。据了解,美国宇航局研究员的平均年龄为42岁,而欧洲和日本的科研人员年龄更大。
20年来,“非常重要的是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年轻航天人队伍,这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焦维新称,这一点,连国外航天界都非常羡慕,这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继往开来、兴旺发达的有力保障。
首次太空授课引关注 学者猜“水滴漂浮”
“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都是学生”,在神舟十号出征前的媒体见面会上,女航天员王亚平邀请大家太空课堂见。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介绍,在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过程中,将安排航天员首次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太空授课和天地互动交流等科普教育活动。本次科普教育活动是中国利用载人航天飞行普及航天知识的一次尝试,目的是向中小学生传递航天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少年对宇宙空间的向往、对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
据介绍,此次太空授课主要面向中小学生,使其了解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航天员将进行在轨讲解和实验演示,并与地面师生进行双向互动交流。此外,这些天地间的互动授课,也是中国第一代中继卫星系统自2012年建成之后的重要科普应用,将对其实时传输能力进行考验和展示。
据了解,为了做好本次科普教育活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教育部、中国科协和中央电视台等部门对活动进行了系统、周密的策划,完成了课件、教具制作和地面课堂的准备工作以及航天员也进行相关训练。神七航天员刘伯明也参与了神十太空授课专家组,与其他成员一起讨论策划太空授课的脚本,“毕竟我上过太空,可以就失重情况给他们一些建议。”
“我想王亚平可能会弄一滴水,它不会往下掉,而是在表面张力作用下变成球形漂浮在失重的空间”。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何祚庥猜测并介绍,因为有液体表面张力的存在,太空中的液体会在拉伸力量的作用下往里缩,而且只会变成一个球形,不会缩成其他形状,因为球形的表面面积最小。
何祚庥认为,太空是一个特别好的课堂,能让大家,特别是青少年发散思维,产生兴趣。
世界首位在太空授课的美国女教师芭芭拉·摩根说,她非常期待王亚平的太空讲课,希望课程能通过互联网全程播放。此外,她还提醒王亚平记得遥望地球。
飞船绕飞试验值得期待 为空间站做准备
据悉,神舟十号在飞行任务期间将视情开展飞船绕飞试验,即神十飞船将对天宫一号进行绕飞,这是为空间站建造做准备。
所谓“绕飞”,就是指飞船可以绕着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飞行。因为空间站可能有多个对接口,飞行器不一定从一个方向进行对接,要绕到另外一个口上去对接,所以就需要对绕飞的功能进行进一步考核。
飞船绕飞以及在绕飞基础上的交会对接将为空间站建设奠定坚实基础,绕飞需要飞行器多次变轨,这比之前进行的交会对接更有难度,更值得期待。
航天科技集团神舟十号飞船总设计师张柏楠解释,要建设空间站,交会对接是必须跨越的技术门槛,只有两个航天器对接成功,航天员和货物才能在地面和空间站之间自由往返。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即是验证这一技术的关键。接下来空间站的建设还将有更多的技术需要突破。
神舟十号是中国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首次应用性飞行,其任务重点也转向对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验证和应用,这将为以后开始空间实验室的研究和空间站的建设奠定基础。
据悉,按照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的空间站建设计划,空间站将包括三个舱段:一个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基本构型为T字形,核心舱居中,两个实验舱分别连接于两侧。核心舱前端设两个对接口,接纳载人太空船对接和停靠,后端设后向对接口,用于货运飞船停靠补给。
“中国研制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将为未来中国空间站运营和更大规模、更高效率的科学实验提供保障。”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表示。
爱摄影、爱音乐、爱篮球。细眉毛、大眼睛的王亚平一亮相,便让很多人惊呼:好漂亮!神十飞天,王亚平是惟一的女航天员。这次飞行,王亚平的任务之一是,身处浩瀚太空,向我国的青少年开展太空授课和科普教育活动,她将成为我国首位太空老师。
简 历
女,汉族,山东省烟台市人,中共党员,学士学位。1980年1月出生,1997年8月入伍,2000年5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四级航天员,少校军衔。
曾任空军某师某团某飞行大队副大队长,安全飞行1600小时,被评为空军二级飞行员。2010年5月,正式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
经过近三年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2013年4月,入选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飞行乘组。
烟台姑娘十年逐梦
熟练掌握四种机型驾驶技术,安全驾驶1600个小时,神九落选后几乎未停顿即投入到后续训练中。
出生在山东烟台,家里有几亩樱桃树,王亚平小时候的梦想是走出大山,走出村庄,改善父母的生活。
2003年10月,神舟五号飞船升空。在电视前的王亚平想,什么时候会有女航天员飞向太空呢?当时的她未曾想到,自己会是10年后执行神舟十号飞行任务的女航天员,也是继刘洋之后,我国第二位女航天员。
这10年里,王亚平熟练掌握了四种机型的驾驶技术,安全驾驶了1600个小时,顺利完成了汶川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消云减雨等任务。
2010年,王亚平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2012年,王亚平以微弱差距落选神九航天员选拔,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曾回忆,落选之后,王亚平几乎没有停顿即投入到后续训练中,“很坦然,很坚强。”刘洋飞天,王亚平鼓励同伴:一定注意安全,你带着咱们两个人的梦。
这一次,王亚平终于可以圆梦。隔着发布会的玻璃窗,王亚平说,她是带着好奇的心和满脑子想象去遨游太空的,她非常期待。
看似文弱内心坚强
黄伟芬说,长发不会影响飞行。在她眼中,王亚平看起来文文弱弱,内心却很坚强。
和刘洋一头飒爽的短发不同,王亚平将扎着马尾辫遨游太空。在黄伟芬的印象里,王亚平沉静内敛,“看起来文文弱弱的,内心却很坚强。”
有人担心长发会影响飞行,黄伟芬解释不存在这种顾虑,她觉得马尾更符合王亚平的气质。黄伟芬对王亚平负责太空授课很有信心,因为王亚平的话语方式是那种“娓娓道来的,很平易近人的。”
太空寻找“惊喜”答案
刘洋告诉王亚平,去年的任务中,他们在天宫一号中为后来的航天员留了一个“惊喜”。“惊喜”是什么?今天王亚平就会找到答案。
三名航天员中,王亚平年龄最小、资历最浅,但另外两名航天员提到她,都是赞不绝口。入选航天员队伍3年时间,两年不到她的各项技术水平已经和老航天员相当了,“这说明背后她付出了极大的努力。”聂海胜说。张晓光说她,真诚善良,心思也细密,是一个特别让人放心的伙伴。
三人的训练中会常做一项心理测试,内容是三个人共同完成一幅画。条件是画之前和画中间三个人不能有任何的交流,三个人轮流画,其中一个人画时,很可能被随时打断,下一个人接着画。
王亚平说,每次作画,三个人都是心意相通的。比如张晓光画了两条平行线,王亚平上去补了些横线打算画条铁路,老师打断。王亚平问聂海胜觉得他们画的是什么,聂海胜就会答:铁路。
刘洋告诉王亚平,去年的任务中,三名航天员在天宫一号中为后来的航天员留了一个“惊喜”。“惊喜”是什么?王亚平很是好奇。今日下午5时38分之后,王亚平会找到这个谜题的答案。
新京报记者 卢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