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文业余教育思维亟需改变

海外华文业余教育思维亟需改变
Comments Off on 海外华文业余教育思维亟需改变, 20/01/2013, by , in *最新消息 | Latest News, 北美華文教育 I ChineseUSA

美国大芝加哥地区希林UIC中文学 校        何振宇

随着我们学校 1989年 正式向州政府注册成立为标志,大陆新移民创办的各类华文业余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北美大地衍生、发展、壮大,时至今日成为其社会中举 足轻重的学习华文大军。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普遍遇到了一个非常棘手而且具有根本性的问题,即从孩子们五、六岁开始业余学习华文,经过 十年或更多年的艰苦学习,大多数孩子在15岁上了高中后,随着学习负担日益加重,都纷纷选择放弃华文的业余学习,形成“功亏一篑”效 应。其实在孩子们的年龄达到十二、三岁时,可以切实看到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直线下滑,甚至有些被家长督促紧的孩子们,开始说 出“恨学中文”的字眼,班里学生人数逐年减少,一旦放弃学习,很快就忘得精光。在孩子们上了大学后,开始面临到自己社会定位的挑战, 往往又在大学学习期间,再付学费重拾华文的学习,少儿时代他们艰苦的华文业余学习早已交回给了老师,对此实在帮助甚微。究竟是什么原 因造成如此不尽人意的教学效果呢?通过长期从事北美业余华文教育的实践,我们认识到:

  • 学习环境的限制。一般的周末的业余华校,受到场地和时间的限制,一星期七天只有周 末一次两小时的教学,而一年只有40周(2学期X16周+暑期8周)左右的上课时间,即总共只有大约80学时的教学,粗略来讲就 是学习一册教科书的学习量。关于识字量的学习情况请参考附图。
  • 学生生理、心理成长的制约。众所周知,在孩童们8岁左右大脑发育完全之前,基本上 是处于“整体记忆/形象记忆”学习周边世界的状态,岁数越小,此特征越明显,简单地讲,对任何事物,他们就是“死记硬背”,看一 眼就记住了,这是他们学习周围世界所具有的特殊性,是其生长阶段天生的特性。在年龄达到12、3岁时,他们学习世界的方法基本转 型到了成人的学习方法,即理解记忆–明白/懂了就记住了。此时,随着阅历和对周围世界学习的深入,他们的逻辑分析思维已经充分得 到发展和加强,对周围的朋友和自己的生活情况有了对比、分析,自主独立的愿望开始产生,但对道德、素质等更深层次的是非观念还未 悉数形成,用英文来形容就是“trouble maker”-正处在制造麻烦的特殊生长阶段。
  • 教学理念的不适应性。北美的中小学教育是实行“螺旋上升”式的学习:在小学五年期 间,主要学习两种科目,一是语言(英文)包括文学、社会调查、诗歌等等,二是科学甚至包括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等,学 习程度当然以学生能够接受为准。初中三年还主要是重新学习这包罗万象的两个科目,只是更深入、深化地学习这些内容。到了高中四年 才分成数、理、化、文学、历史等等各科目,亦配备其它选修科目及大学课程(AP),实行学分制。而我们教授华文自古以来却只有一 种理念,即听说读写、音形字义、一竿子插到底、全面推进的教学方法和思维,比如说 “”,孩子们对汉字结构就要学,还要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来举一反三或类推等 等不一而足,还要学习书写汉字的笔顺。“”则需要孩子们具有一定 的生活和华文知识、文化的背景,同样也需要孩子们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的能力。可幼小的孩子们在初学阶段恰恰没有这样的逻辑思维能 力和知识、文化背景,那只好由老师唱主角,强力“灌输”。所以长期以来,我们所说的“教学”通常更多地指的是“”-怎样教会孩子这些教学内容; 而北美的教学理念出发点则强 调“”-教学用什么方法、方式和形式才能使孩子们更高效地学会相 关知识及怎样保护、发挥孩子们的个性和培养其创造性。
  • 字汇量学习的忽略。由于过度强调“” 和“”的教学,而不得不牺牲了字汇量的学习进度,在孩子们到了 12、3岁生理 成长的转折点,字汇量的学习远远达不到其向“学知识型”阅读转型时可应用的水平;附图也表明,甚至远低于“脱盲”的识字水平(1800常 用字),致使孩子们多年华文学习中积累的成就感荡然无存,随即产生厌学的情绪,忘的比学的还多,学习效率直线下滑。

这个长期困扰我们 的“学不会”问题促使我校这些年来对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开始了深入地反思和探讨。受到古代“千字文”教学的启发,应用“三锐韵 语游戏教学系统”提供的手段,结合几年来开设实验班的教学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

  • 学习华文,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北美业余华校也可以开发、实施另一种学法,即听说读音形字先 行的集中识字的方法。“千字文”就是把古代当时常用的1000汉字(简化字994)一字不重地编成韵文,四字一组,有文有义,琅 琅上口;也就是把我们常说的生字表编成课文来高效率地学习汉字。我们也可以把现代汉语2500常用的汉字编成类似“千字文”的一 字不重、有文有义、琅琅上口的韵文,但对于现代汉语的2500常用字来讲,要达到一字不重,必须启用不那么常用的偏字、难字;三 锐是用了总共3600汉字来达到的。
  • 对于7岁以前的孩子们,我们根据他们生长具有特殊的“整体记忆/形象记忆”学习周 边世界的特点,把听说读写、音形字义的教学拆开,听说读音形字先行,因为此时的他们,尤其是5岁左右的孩子还拿不好笔,还没有逻辑 思维的能力,还没有多少文化和知识基础,过度的“”、“” 的教学只是加重他们的学习负担(实际上他们还是在“死记硬 背”)。我们平时看到3、4岁的幼童琅琅背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实要过若干年以后他们才 会真正理解诗词里的每个字、每一句的含义,这就最好地说明了“整体记忆/形象记忆”与“理解记忆”的不同,也说明了“识认”与 “理 解”属于不同的学习进程。集中识字中的韵文教学正是利用孩子们这种特性,从诵读韵语入手,通过科学总结、设计的各个教学步骤,攻 破识认单字的学习难点,达到孩子们一节课学习16单字的进度,使孩子们通过阅读训练尽早突破识、认现代汉语2500常用字瓶颈 口,在孩子们达到12、3岁的特定时间点时,已不再有华文“难”的感受,而是通过华文学习则极大地帮助了他们向“学知识型”学习 的转换。

通过我们实验班的 教学实践,我们实现了以3年的业余学习,以放慢了的速度,总共用360学时拿下3600汉字的学习。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 集中识字班每周一次上三个学时的课,因孩子们是上课的主角,教学负担较轻,反而比 传统教学班的两节课要轻松、有趣,孩子们比较容易习惯。
  • 阅读训练从第二学期开始,随着识字课程的推进,阅读量逐步加大,理解、“”的教学随之加强、加深。
  • ”  的 教学内容是在实验班的第三年开始,此时孩子们已学了2400多的汉字,阅读了大量课文和读物,理解力极大地得到提高,很快就真正 掌握了写字技巧,鲜有倒下笔并杜绝了画字的现象。
  • 在此课程最后一个学期,加入汉语拼音、查字典(含偏旁部首检索)教学内容,使孩子 们具有基本的自学能力。
  • 结束集中识字课程后,孩子们从暨南大学编的《中文》第六册开始学习(此册往后课文 中只有生字注汉语拼音),进度为一个学年学习两册书,因为课上不用加入大量的时间讲解生字,讲解课文等教学内容,所以除了学新课 外,还有相当量的时间复习、巩固、提高已学内容,补习前五册的语法、阅读和“” 的 内容。
  • 相对于集中识字教学和孩子们的入学年龄来讲,我们感觉在北美从4岁半到7岁的孩子 们学习效果比较好,假如我们还是以六岁入学为例,三年时间识认2500常用 字,再用三年半的时间学习完成第六到第十 二册,那么在15岁上高中前至少还有两年半的时间深化华文的学习,现在还不能确定孩子们究竟能学到什么程度,但是我们学校把学习 目标已经锁定在通过《新汉语水平考试》最高的第五级和第六级考试上,到那个时候,想让孩子们忘掉汉语恐怕也办不到了吧?!
  • 集中识字教学具有极为特殊的学习特点,不应以成人所能记忆起来的传统学习华文的习 惯和思维来看待其学习过程,需要家长和老师们具有开放的思维,弄通其原理,才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地完成其教学计划。

问题的提出虽然只 是从北美的华文业余教育实践中产生出来的,但我们可以看出, 传统的听说读写、音形字义全面推进的华文教育思路其实比较适 合于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具有理解记忆能力并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的成人教育,我们不应把这种成人的教育思维全数应用到少儿的华文教 育中,在海外推行其结果就有了如前面所述的“学不会”问题;在母语环境中推行,就有了传统实施的小学六年制的《语文》课(去突破掌握 现代汉语2500常用字的瓶颈口)。如果我们确认少儿在特定的年龄阶段所具有的“整体记忆/形象记忆”学习世界的方法,如果我们能认 识到“识认”和“理解”是属于不同的学习进程的话,那我们就一定会得出一个结论:原来华文的学习也许还有另一种方法,即集中识字(听说读音形字先 行)的方法,也许这种方法更适合于孩子们此时期生理、心理的生长过程,符合“螺旋式上升”的教育理念,也许这种方法也是可以用科学理 论来论证出其可行性,也许推广数年之后就会彻底改变小学的《语文》教育和海外的华文业余教育,等等。我们学校现在正在做的,正是要把 这N个“也许”消除掉,使我们的华文教育事业更加蓬勃地、 更加科学地、更加学有所成地发展。


附图注释: 

本表是根据暨南大 学出版的《中文》教材总结的

fenXi

About yamy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