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从自然环境中吸取力量

从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从自然环境中吸取力量
台湾云门舞集《流浪者之歌》天人对话动静结合魅力无穷
王坚
由台湾艺术家林怀民在1973年创建的云门舞集,是台湾第一支职业舞团,以中国最古老的舞蹈“云门”命名。云门舞集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人文理念、多元舞蹈语汇的独特肢体技法,被誉为“亚洲第一当代舞团”。
2014年3月14日、16日,在位于芝加哥市中心的富丽堂皇的阿迪托菱大剧院(Auditorium Theater),云门舞集举办两场《流浪者之歌》舞蹈演出。在演出即将结束时,观众长时间起立,掌声经久不息。《流浪者之歌》深深地打动观众,一些观众甚至会感动得泪流满面。就让我们深入探讨,一起来研究舞蹈 《流浪者之歌》为何会如此感人。
宗教情怀是林怀民艺术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林怀民在佛陀悟道的菩提树下静坐,阳光穿过枝叶空隙,林怀民感到眉心一股温热,从未有过的安静与喜悦笼罩他的身心。从印度回来之后,林怀民如行云流水般地创作出《流浪者之歌》,并称之为佛祖的礼物。
宗教情怀让人们超越个人,与前人建立联系, 与自然建立联系。云门舞集本身就是以中国最古老的舞蹈命名,与古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哲学营养。《流浪者之歌》是关于苦修,关于河的婉转,关于宁静的追寻的舞作,是天人之间的对话,反映了个人与自然的深刻联系。就让我们通过人与自然的联系这一独特的视角,来分析《流浪者之歌》舞蹈的艺术魅力。
《流浪者之歌》舞蹈一开始,最先出现在人们视野里的,是一个双手合十站立的僧人。往上看,涓涓细流般的金黄色稻谷从高高的天上不断地倾泻在僧人的头上,始终将僧人和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往下看,金黄色稻谷越堆越高,漫过膝盖,将僧人和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与那些在长途跋涉中探索人生道路的流浪者相比,一动不动的僧人早已领悟到人生真谛。动与静的对照贯穿整场演出,上下求索的流浪者们在轰然的巨响中突然停止,让处于浮躁喧嚣的时代的观众,能够体会到宁静的重要意义。
在舞台上,天是活的,从天上会瀑布般倾泻金黄色稻谷;地是活的,地上的稻谷犹如蜿蜒曲折的河流,逶迤起伏的山脉,高天和大地成为演出的布景。正像古希腊神话里的英雄安泰从大地母亲那里吸取力量一样,《流浪者之歌》的演员们不断地扑向由稻谷堆积而成的大地,演员们举手投足的动作将稻谷从地上带到天上,又从天上落到地上,天、地、人的对话形成一幅幅变幻无穷的美丽的金黄色稻谷画面。
稻谷是人们的食粮,民以食为天,人们和稻谷有深厚的感情。粮食维持着人们的生命,当演员捧起一把稻谷时,就像在与活着的生命对话一样。就是这有生命的稻谷,在舞台上将天、地、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演员们不仅可以从大地吸取力量,还可以从天空吸取力量,极大地增强了演出的艺术魅力。演员手中的树枝、枝叶等道具,也都来自于自然,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增强了演出的艺术魅力。
在演员谢幕之后,最后一位舞者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默默地在稻谷堆成的田地上耕耘。这样简单的动作,就值得让观众花十几分钟的时间,如醉如痴地陶醉在由动入静的意境中。一开始的几分钟是僧人的静立入定,最后十几分钟是由动入静的耕耘,留下的是静止的农田图面。真是震撼人心啊,舞蹈是“动”的艺术,但“静”竟然比“动”更有艺术魅力。“动”是暂时的,“静”是永恒的,在浮动喧嚣的今天,也让我们淡定入静,尽情地享受上天赐予的人生之乐吧。
照片:最后一位舞者默默地在田地上耕耘